|
6 [/ [* Y, a& N, D( ?
. J5 x3 ]+ T% a# n& S+ W$ | E1 O/ k记者寒冰报道 “金元中超”对中国足球的打击除了未能同步建立完善的青训体系,还在于对本就数量和质量不足的本土球员竭泽而渔,包括哄抢海外留洋“半成品”球员,导致当时的留洋基本废止。
3 \3 ^/ Y* e# ~" k) V3 N, d* h" s0 v, E" t
对留洋年轻球员最早的回流“挖角”,始于2015年初。恒大以200万欧元高价从葡萄牙买回18岁的李源一;2016年,他们又回购了马竞B队的徐新和葡萄牙马夫拉的韩鹏飞,两位只在低级别球队效力的球员,居然卖出了合计830万欧元的高价。
( b3 u% t: R0 a* i) s$ }( W, V1 g+ q3 d/ C1 x
随后,中超俱乐部开始全面哄抢留洋“半成品”球员,还在中甲的权健一口气签下向柏旭、晏紫豪、刘奕鸣、张修维4名留洋球员。
9 X2 }: \8 w" }& c, v" E* a2 ?. _
除了恒大、苏宁、权健、一方等资金雄厚的俱乐部,富力、泰达、鲁能等俱乐部一度也是回购留洋球员的主力。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到2019年,至少有65名年轻的留洋球员回流,其中不乏韦世豪、杨立瑜、胡睿宝、严鼎皓等知名球员,这还没算2020年初回国的林良铭、王振澳。
2 K: g. G" |* N# Z! p) Y9 t
* u3 L: V# R6 a" Q0 [/ L2 D这些年轻球员原本有机会在欧洲继续磨炼,争取打上更高级别的联赛,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超高溢价的年薪诱惑。2 Q9 f9 f' _$ ?/ J
* X c' c) y# U; G* h2 f“金元中超”对本土球员环境的损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将留洋变成“过水蟹”的形式主义。大量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低级别联赛的留洋球员,完全没有在当地站稳脚跟徐图发展,就凭借留洋光环回国捞金,个人生涯的上升空间也就此到达极限。
: S6 J8 \4 \. i K7 ~0 D. r2 v: i- C! B+ |& ~- Z
这些年轻的留洋球员,不少转会费都在2000万到3000万人民币,甚至有的球员,坊间盛传达到令人咋舌的1亿人民币。
6 Q8 J C6 s) {( h' C# A3 g$ e6 E- f
' x7 u# x, z/ D. a& v与国内至少在中超俱乐部打上主力的超高价本土球员相比,这些多数在葡萄牙、西班牙低级别球队都无法踢上主力的球员,居然也能“创造”如此可观的转会费,拿到悖离市场价的超高年薪,本身就是对彼时青训根基的毁灭性打击。- ]1 J* [( y; N% Z4 V/ P8 E2 @9 n
2 Y J o7 y1 V1 N) i% ?' E" o
原本被国人寄予厚望的西葡留洋潮,在离谱的溢价哄抢下,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五年,原本应该有更多中国年轻球员在国内足球资本空前规模涌入的大背景下前往欧洲深造,结果却是反方向,“半成品”回流,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足球95后这个年龄段的人才储备危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