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 t& n; m e+ _2 |7 |- c! l
/ p w4 a/ F' |' E菏泽与黄河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渊源。九曲黄河惊涛澎湃、奔腾不息,在菏泽撞开了山东的大门,滔滔河水一路流经东明、牡丹区、鄄城、郓城4个县区,在菏泽境内绵延了185公里,勾勒出一幅宏伟画卷。随着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焕发新颜,黄河发展新篇也正在菏泽大地上缓缓铺展开来。; j" f* o m3 u1 w
% J% T9 s8 x) M6 o% Q/ P$ g
千百年来,菏泽人民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了菏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也让菏泽在黄河国家战略中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好风凭借力,当下的菏泽正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创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奋力书写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 Q; K- n, A0 W# D b7 ]& L7 J# v, X% T
# t; @, Z, I0 i) d6 T Y8 L
% [$ S7 B2 P. n' u# U" s. N魅力菏泽城。(摄影:李保珠): _4 Z% _ ^+ ^0 @, o
Q, q- t1 P; E% G. J' V. B依托优势产业
$ V( }- K& N0 F" u: @* _
' c/ @6 B: J& z3 b$ z( l4 L7 D, y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u" ^& t5 V4 x: a6 g3 Y( P: Z# U; s/ e7 C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菏泽市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多种产业。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做大做强富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 q: K* G/ }# d; t. ^8 r) Q- p; \
走进鄄城县六合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二层小楼,白墙黛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美丽;街道宽敞整洁,学校、超市、酒店、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创业车间等公共设施更是一应俱全。+ f3 ?4 ^! ?- f" G+ l: V0 W9 d
4 P+ k# N& d* N$ w7 V; l6 K- J8 o" D t0 R4 z
村民陈景辛在新村台上开起了六合饭店。现在他还学着拍摄一些视频,来记录自己经营饭店的情况。这两年,他明显感觉到饭店承接的婚宴增多了。“聚会、老人过生日之类的宴请,现在都挺多的。村民来这里方便,吃完就走,也不用在家忙活了。”陈景辛介绍。
1 Q1 t' C7 J1 l8 @7 I* @3 J* w& k) @ k2 l
以前,在村里开饭店,陈景辛想都不敢想。在他的记忆中,村里长年饱受黄河水患威胁,房屋破败不堪,对于村里人来说,“娶个媳妇都稀罕”。
) o- y* |1 X% c' p( s: e4 r
! {( c- t+ r6 v
0 @# B- |+ }5 D' b/ v& h
$ D! V' P9 c' i" _
村台建成后,新村民喜庆搬新家。(资料片)
3 u' K c H. m/ p) k
! W9 H. f( ~: I& x0 J# G6 C年过七旬的村民陈佰藏就曾多次经历黄河泛滥,“水大的时候一个小时就能涨一米高,村民只能往房顶上跑,房子里的东西和粮食都淹了。”由于洪水频繁,不少村民都过着“搬迁重建、大水冲倒、再搬迁重建”的悲情循环。" [0 @! T8 O$ K* ]0 k* p- J
) C I ?. j: P# W' r9 Y% g
2017年,为彻底解决滩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菏泽市开始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考虑到居民和土地的感情,当地采取“就近就地筑村台”的措施进行安置。鄄城县4.1万名滩区群众告别了旧村庄,喜迁新居。六合新村是鄄城县黄河滩区4个迁建村台中面积最大、搬迁人数最多的代表性新村,2020年9月,村民完成搬迁,家家户户住上了白墙黛瓦的新家。: ]$ s, }" T5 y3 z; r
h+ ]- k5 Q% u" a) a8 a
位于六合新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黄河滩区迁建展览馆,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项史无前例的重大工程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展览馆以“中国梦”为主题串联起“治黄逐梦、同心追梦、蓝图绘梦、乔迁圆梦”四个篇章,在展现鄄城县黄河滩区迁建、反映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巨大成就的同时,完美融合了黄河传统文化和刘邓大军渡黄河等红色文化。
" U# A4 V! q0 x
5 W; C, c1 Y9 {. H! h3 v9 d! u* n迁建之后,鄄城县同步启动了产业规划,在农业上打造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在村台上,建设创业车间、学校、医院、快递、超市等公共设施,为群众打造5分钟生活圈,方便了群众生活、就业、教育、娱乐,实现了滩区群众千年以来的安居梦。
$ Q+ t$ T; G3 ?0 \$ f3 O/ V) C; F# e0 x' d. {
原本在县城开饭店的陈景辛,就是看到了家乡的大变样,才决定回到村里经营,并扩大了饭店的规模。6 x' S% a$ g7 D/ L/ Y0 i
}- ^3 F# y+ v除了村台,这里的产业也迎来了大发展。2008年开始种植黄桃的陈佰光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几年前,陈佰光流转的土地只有100亩左右,还常为滩区村庄布局分散、土地难以规模化经营而发愁,“当时桃园没有路、水电不齐全,黄桃采摘后只能用小型农用车拉到黄河大堤外面去装车。”陈佰光说,新村迁建完成后,道路加宽了一半,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了配套设施、水电,他管理的果园发展到了上千亩,用工最集中的时候能达到300人。$ E& k V9 E5 V0 h8 ?3 D
4 W# R# C+ R. f" J/ }5 c现在,陈佰光成立了鄄城县特润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金秋时节,他流转的1000余亩土地种植的黄桃也迎来了丰收。种植户们忙着采摘、分类、包装,不用出村,成熟的黄桃就被早早等在地头的水果商拉走。“目前桃树已经进入丰产期,一亩地黄桃产量大约在3600斤—4000斤左右,按照今年的行情,亩产值约1万元,效益相当可观。”陈佰光介绍,今年他还被评选为鄄城县乡村产业振兴“十佳带头人”。: z" {& r; T0 W& C; k
2 w, b, m- U# s4 J, I0 L5 v
“合作社现在的黄桃种植总面积达到2000多亩,平时管理就有50多名工人,丰收时节,雇用的工人能达到300多人。工人们在果园里忙碌着,果园外拉桃子的汽车排队等候,场面还挺壮观呢。”陈佰光笑着说,每年桃子成熟的时候,徐州、临沂、焦作、连云港、大连以及菏泽周边很多客商都来收购,销路不用愁。% A8 h7 X" p+ V1 x. E* M4 n
" g$ Y1 H5 \2 I% F- E
除了发展黄桃产业,鄄城县六合新村还利用就业帮扶创业车间和配套公建,引进地毯、人发、家纺加工等产业,在实现集体增收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 L+ u/ q% A: H! y. q) Q; n# S/ I9 i5 P" ]; e/ x8 z
7 K0 ~- [ X% }! H+ s* @/ V
( R+ m0 g0 r( Z0 L0 w, }; O村台上的车间里,村民正在编织地毯。(摄影:张啸)
' G# P( I' k; R9 O" W/ ^% w8 T8 R* N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旧城镇六合新村的地毯车间,只见几十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编织着羊毛毯。工人一丝不苟地忙碌着,五颜六色的羊毛线,正化身一张张时尚精美的羊毛毯。这个车间先后组织培训了100余名手工编织手艺人,同时还开发出藏毯、挂毯、萨瓦瑞纳、唐卡等20余个品种,销往国内外市场,也让附近的群众有了固定的收入。0 T5 q/ @' U: J: ^+ `2 {! u C
! D& R0 {# f+ I% g" i& i
鄄城县羊毛编织技艺传承人杨效强介绍:“我们车间大约年产值在500万元,吸纳带动60余名新村群众就近就业,工人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
3 ]% c8 `* [( D- t/ ^* l; i7 l) o" z. C
六合新村所在的鄄城县旧城镇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致富之路,通过联村共建推动产业发展,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建设3处返乡创业产业园,带动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黄河自然风光优势,利用滩区迁建展览馆、村台社区等资源,积极打造集黄河文化生态采摘、农家乐为一体的沿黄旅游路线,持续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 r/ C1 I" ?: J# o6 O) M4 r9 m' f. K1 K$ |
眼下,围绕新村发展,鄄城县又整合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深挖文旅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直播间研学教育基地。
2 d0 k& {6 a! J8 D- ^) U, @. F) _+ c5 V$ `. ^# Y0 ~) R
产业园的黄桃,从村台迈向全国,而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业态,也正融入滩区群众的新生活。& F6 U6 h1 r+ ]) P
7 L# b% N! r! N2 F; g: \5 c0 j位于鄄城南部的彭楼镇,一直以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山东舜王城中药材市场,也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彭楼镇以“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建设实施中药材深加工、小油菜种植、 鲜切花种植直播基地等多个示范项目,迈出一条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全镇中药材销售固定经营户260余家,散户1200余家。同时,探索“党建+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新路径,发展小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油菜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油菜种植基地,辐射带动600余名周边群众就近就业。
! w7 O0 m' V* j! s: Q$ c( i$ \
& B* V) a( ~" ~7 b Y* n菏泽市牡丹区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做精做优乡村特色产业,让乡村振兴向“新”提质。. r! g4 |3 i6 N; F
& T3 a7 i/ P4 K5 n. v“生长在大田里的牡丹,一年只开一次花。”牡丹区黄堽镇花农赵龙表示,“如今,通过建设温室大棚、运用催化技术等,牡丹已实现了‘花随人意四季开’。”, ^8 H. u; E$ a1 d# j$ R
$ t& U/ r* N( v. i- d! b- A q
6 @# D, u. D( u8 X$ z
: ~5 s. u0 f, s( F! V1 @9 O
每年4月,牡丹园里游人如织。(摄影:李保珠)
& F7 K; n- i% _! D. h% M% m9 B9 i$ }3 W" Y0 j6 A
牡丹区花农培育生产的反季节催花牡丹春节期间开花,目前已成为年宵花市场的抢手货。根据牡丹的品种、品相、花蕾个数等的不同,每盆催花牡丹的价格从100元到400元不等。据介绍,黄堽镇的牡丹芍药种植面积现在已达到3.7万亩。2024年春节,全镇花农销售牡丹催花30多万盆、4000余万元;销售牡丹种苗超300万株、1亿多元。$ ^* h( _5 i* ~! {% z" w/ z) W, ?
3 Z3 Z) [0 \# {3 S( R) m. ~1 N近年来,牡丹区干部群众深挖牡丹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实现了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推动牡丹种植、加工、商贸、文旅深度融合。- x. O A1 M1 ? b% V! S
\* z& l) C& E5 [' J" t' r
牡丹街道办事处李洪周村立足交通优势和种植基础,流转了3900多亩土地,种植牡丹和芍药,开创了“电商平台+线下门店+订单农业”销售模式,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牡丹产业发展链条。目前,牡丹区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发展到100余家,研发生产牡丹产品260余种。
9 s9 d0 q$ V6 w& o; N" N7 E% _/ e$ [! W. a7 @5 H
牡丹区皇镇街道办事处则种植牡丹芍药1.6万亩,成方连片种植面积5000余亩,成为当地牡丹产业的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牡丹种苗和鲜切花的年销售额在3.5亿元左右,种植户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000余人,成为加速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 r2 H: C- p# ] N ]: k3 ?! u& g
4 s$ y% O# d! y
9 B$ d6 q( _2 b% ?# h* N$ k$ M菏泽牡丹如今成了大产业。(摄影:李保珠) t, U4 n; \1 x- l& Q( D4 K9 A
% k5 _2 }9 ?. ]" v
牡丹区通过锚定牡丹产业这一特色赛道,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组织、聚人才、兴产业,将“富贵之花”变为“富民之花”,有力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v3 j; F8 l5 M7 e8 J& K/ [: `
' H/ J1 G) K" r/ j9 X( }: Y0 |
推动高质量发展* t5 T4 d/ w- m8 O% u P
, u* a# M$ K! [) A4 o" f( Z, {升级传统产业是关键一环, p+ D! l$ b( ~5 e
% c- y" {& J2 m: n郓城县则把产业发展摆在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重点项目建设加力提速,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 ^! y2 r2 W0 D' N3 \ P7 f* X* u9 Z# X# R% }% r
今年以来,郓城县围绕省“十强”产业和市“231”产业体系,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化工新材料、传统产业升级等重点产业和项目进行攻关。
/ A( Z6 V- R: ^4 k
E1 q9 x6 f5 ~$ i8 @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筛选出十余条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企业,建立起“链长牵头、部门推进、专家咨询”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投资90亿元的大唐电力示范项目,创造了“压力最高、温度最高、效率最高、煤耗最低”四个世界之最。大唐郓城630℃国家电力示范项目正在按节点推进建设中。投资102亿元的旭阳尼龙66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推动传统焦化向高端新材料转型。' A! Q. B1 k0 A3 D I
8 s* S; t2 d( C
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郓城县随官屯镇泰和纺织是一家重点纺织企业,该企业紧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加大投资力度,提档升级。总投资达3亿元,新扩建二期项目,高标准建设2.6万平方米高层数字化纺织车间,新上170台套先进设备、14台机器人,其中60%是从国外引进的高端装备,新上2600个数字感知终端,数智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效提高60%,产能提高30%。目前,新上5万纱锭,加之原有6万纱锭,总规模达到11万纱锭。
9 ^* O& l8 i8 ? F7 @8 v8 A0 ^5 }( e V3 c/ d
“我们的生产车间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和5G局域网络,每锭的在线纺纱情况,工作人员都能随时掌控。同时,车间还配备了自动巡检车,实现了工人与纱锭间‘点对点’连接。”总经理侯本建介绍。
# A* S* v! K+ v5 W- j8 o8 X
4 C! s M. M0 `3 {0 j" Q泰和纺织是郓城县推进传统产业的一个缩影。全县173家规上纺织企业,已有50多家完成设备更新,55家企业纳入国家设备更新重大建设项目库,目前33家正在技术改造,更新纱锭50万个,拉动社会投资40亿元,产业链条实现跨越式转型。郓城纺织业从传统棉纺织到高端化纤混纺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四统一”模式带动近30家企业80万纱锭由纱线就地变为新型面料,整个产业数智化水平迈入国内中高端行列。
1 q( U8 s! p9 l1 Z T' b" i0 {" L' p
日用玻璃产业是郓城县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下,该县积极推进玻璃产业绿色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郓城玻璃正加快从“制造”到“智造”转变。
1 x1 o# x5 l j3 M- S
- ~% F$ b# f$ c郓城县晶玻集团等众多企业顺势而为,主动由煤炭燃料改为燃气燃料,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环保工艺,实现了普通玻璃向高附加值、低耗能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了绿色发展。近年来,郓城县累计投入10亿元,对在产玻璃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建成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投入2亿元对在产玻璃生产线完成“烟羽消白”工程建设,实现“超超低”排放。6 w B' k: ?5 }# h8 s$ I
7 v' J$ x/ [* P( s3 ?& f
在菏泽,“勇于改”的精神一脉相承,“大胆试”的步伐日趋稳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摸索出一套走出发展瓶颈的“菏泽算法”,蹚出了一条突破发展的“菏泽路径”。时至今日,在菏泽,高端化工、生物医药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支柱型产业,龙蟠科技、海辰储能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传统优势产业项目迅速完成提档升级、转型发展;电商汉服、工笔书画、牡丹芍药、特色手造等既促经济又赚流量的崭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又争奇斗艳……2023年,全市共招引项目218个,总投资955.9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菏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6亿元,可比增长6.1%。
~2 k, D; q; N+ }
+ D6 U2 p* O% _( H, c; d. M
, W2 R" f4 L, d( W* N. V9 c) @
; b1 G e: V9 e) S7 y( ^! K牡丹机场。(摄影:李保珠 )$ a; c3 [; V) y ~1 \) D. o
) {- ~- H2 ~" S' [6 R# Q0 b谋新篇布新局,“北工南农”打开了东明县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东明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位于菏泽市也是整个山东省的最西南端,西、北两面都是黄河,与河南省隔黄河相望,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又是山东省重要的高端石油化工生产基地。结合实际,东明县精心谋划了“北工南农”空间格局,北部功能区主要发展工业,南部功能区主要发展农业,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东明篇章。/ [. X. F# ^$ r3 ~+ w) U5 J
4 P# {* ?4 H9 g1 t5 A
眼下,位于北部功能区总投资116亿元的东明石化烯烃新材料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这不仅是企业由传统燃料生产向高端化工转型的重点工程,也是山东化工新材料产业升级的重点项目之一。+ m( y9 i( x& t! g/ P, c/ T X: P, b
" T) t& a8 f# K/ M8 c“项目主要采用巴塞尔、尤尼维因等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主要生产高端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提升山东省在全球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山东东明石化集团烯烃新材建设分公司总经理陈鹤伟说。, `: V5 x6 X) @" g, u1 j
' u9 J# x7 g$ n7 q; u9 t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建施工工程量的80%左右,完成整体工作进度的40%左右,计划2025年底建成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6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40人左右。
# w! Y+ Q T/ w2 e" X: J( O0 v% w( B
南部功能区生态资源优势突出,耕地集中,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特别是黄河滩区25万亩耕地更是一片没有污染的净土,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日光温室瓜果生长旺盛,田间地头作物正丰收……呈现出农业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
: V% M) Y9 M' B2 `3 h8 x: U1 i
* I0 e5 c1 f) G! N% f
/ C4 t3 _0 L, n1 Q) y+ F2 D9 N
0 \) {6 H' q3 @5 s) e# A1 E东明县春博园生态农场。(资料片)
0 n. ]" E# R, Q. B! e: V
6 }( u( j J/ D; V2 L) k5 W/ b! U; H在东明县春博园生态农场,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有序。大棚里,时下最受欢迎的葡萄——阳光玫瑰颗颗果肉饱满,果香扑面而来。据悉,不少游客为此驱车数十里前来采摘、游玩。
% V4 l Z- I5 G" w8 q5 c
" l! C/ s6 N5 Q( g" p“我们的葡萄不打农药,没有药害残留,都是人工除草、物理防虫,大家吃得放心。”春博园葡萄种植基地负责人马百领介绍。3 Y4 m7 ~1 `5 k+ l) Q1 Z
( ^$ D' x1 `8 S) k$ z* x4 J' S
春博园生态农场一直坚持以生态种植模式为主,坚持在沙土地种出高品质葡萄,想方设法改良土壤环境。
* s2 \% [% l E8 X
/ @$ j$ k! Z5 l“我们采用的是有机肥改良土壤,这个方法慢、成本高,但是有效,时间长了,还能改变沙土土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马百领说。
, h, _$ L$ f: s! i6 \# Z
, S# |( S5 u0 B; ]( l据悉,春博园种植基地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有大棚100多个,占地500亩,累计带动周边近5000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葡萄丰收季过后,这些大棚又会种植上草莓、羊肚菌等作物,仅在去年,草莓种植实现1000余万元效益。
* e- V0 J" [# t# N( Q
8 }: e$ }4 k/ l依托旅游产业,通过“种植+观光+采摘”的产业模式,春博园生态农场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持续增收;同时协同乡村旅游业,深化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L& y3 S, t- p l
& _* u* H& ?, s5 _' J4 o东明县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西瓜种植产区之一。“东明西瓜”以个大、皮薄、瓤沙、甜爽而著称,在参加的历届国家和省级西瓜评比中,皆名列前茅。“东明西瓜”正逐步成为东明一张靓丽的农产品名片。7 I4 O) f5 Q3 o
' S; J3 V4 h' U. z, J
在东明县小井镇,由东开集团与盛禾农业(东明)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投资600多万元成立的东开百鲜农业科技(菏泽)有限公司,主打高效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建有玻璃智能温室、塑钢连栋温室、薄膜连栋温室等现代农业大棚66个,主要种植礼品西瓜、水果黄瓜、拱棚阳光玫瑰和妮娜皇后葡萄等高档瓜果。
0 d& d- P3 X4 _6 c
* W' }; W% w" F3 M+ q: L; e3 l3 K据东开百鲜农业科技公司的总设计师董德锋介绍,该公司种植的礼品西瓜售卖价格最高时每斤20元,一亩大棚的产量5000多斤,高技术的投入获得了高回报。# D0 k N+ g+ e; q. W2 E3 Y
: ]6 X) f$ P* q9 e+ _, x
涵养黄河文化2 j$ _3 u+ u2 Z% B0 ^
+ F8 O7 G. Z/ K, @% S B& {+ e: z9 y打造黄河旅游体验新高地
" x+ t8 t: P o8 s( G F: M* ^, a% Z1 J# P ~! c/ [- ^: a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肥沃的冲积平原,更赋予了菏泽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黄河精神为菏泽人塑造的包容、刚毅,淳朴、厚道,诚信、担当的品格,孕育出菏泽“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盛名。近年来,菏泽市响应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号召,打造菏泽文化新高地。
3 i7 V: {" A9 D# c6 c& }
0 W% Z4 \/ P. J/ A" s% ~0 h
" ]0 Q9 }5 J$ N( A# \7 T7 A( c
牡丹美景引客来。(摄影:李保珠)& b. Y% a, V4 p& j l; }5 D
8 z7 g" ?! ?, z6 \8 t2 d# F
走进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村,村民们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武状元祠、状元墓等,开展了一系列文化研学活动。据统计,这里每年接待参观者超过2万人。村庄不仅修复了历史文化遗址,还带动了周边吃、住、娱、行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了文旅“变现”和文化惠民的双赢。$ z4 D6 m/ \1 g# Y' n* X$ b1 I9 ?
9 P0 H* m+ W3 A1 v; n) ]
郓城县的文化振兴不仅停留在历史文化的挖掘上,更在于创新与传承的结合。全县通过组织文化宣讲、文物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示各镇村的文化特色,让乡愁具象化,成为可读、可看、可品的乡村文化记忆点。同时,郓城县还积极探索“党建+文化+创意”的发展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让“老树焕新枝”。3 A+ w Z/ v) s0 f8 e
: k: L1 C3 ] [2 j在郓城县郭屯镇邵集村的果蔬采摘节上,逛集市、采鲜果、看抬阁非遗展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旅发展双促新局面。而水堡乡新复街村则利用村庄蕴含的武术、扬琴、戏曲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游览场地和娱乐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游客的互动体验感。/ ?0 U: s, |. L8 r' u: b5 Z' n
7 I' }7 n' Y& X/ W' W2 U6 P
为了更好地普及文博知识,郓城县还举办了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菏泽主会场活动,推出了“陶片春秋”公众教育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让市民和孩子们从陶片上学到了鲜活的历史知识,还让他们接受了文物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熏陶。同时,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物展览,如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等,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3 X4 `. {$ {2 Z3 M9 i; O7 K" z
9 E1 e/ u# q) p( q s
郓城县博物馆通过举办黄河文化摄影展等活动,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展厅内陈列的石斧、石刀等生产用具,展现了几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方式,而柳编、鲁锦、泥塑等手造特色产品,则传递着绿色环保的理念。
0 `* @" A! |1 f& i8 h1 p
% J2 k) H4 s2 i$ j0 M$ W& q3 l此外,郓城县还围绕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如“沿黄行走”看文化发展传承、“赶黄河大集,游信义郓城”等,旨在呈现黄河文化的古今气象、时代风貌。每年夏天,郓城县还会组织学生走近黄河,宣传黄河保护和防溺水知识,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学习和感受黄河文化。& |* t% `* i' u$ v5 W/ y
6 c; e' z+ I+ \, E/ G在鄄城县,当地充分挖掘利用沿黄历史、景观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现有的沿黄银杏生态园、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苏泗庄治河历史公园、百亩生态采摘园,重点打造临濮镇生态休闲游玩景点,形成富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传播体系以及黄河系列品牌。( j! z/ O7 z0 {7 p1 D+ B' L
. b$ [7 Y! n% `4 }0 U/ `
东明县则聚力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打造了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高村黄河文化苑、庄子文化湿地园等自然人文景观,启动了东明集宛亭森林公园建设,实施了沿黄生态走廊和滩区湿地保护恢复工程,进一步擦亮了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a6 x9 b3 s3 _# z1 |3 I9 W! w' Q
, y+ q3 J9 G0 G; y
8 m. R7 e/ _! l/ f1 O! c$ a4 p3 S: C* [! H7 E9 c/ @
黄河岸边银杏林美景如画。(资料片)4 `2 V$ y! J' S2 s9 }9 G
4 O8 O5 q, u) x6 p9 h, y
此外,菏泽市着力打造了包括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单县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巨野金山旅游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擦亮“黄河入鲁”品牌。
! _) p4 @4 G. c1 s, R# S8 i
- y% @7 r" U/ m# z# w在菏泽,记录“黄河儿女”生活形态的黄河窑、鲁锦、面塑、剪纸等同样是黄河文化的佳作代表。如今,牡丹、芍药、汉服、工笔画……众多靓丽的文化名片蜚声海内外,竞相为菏泽代言。& r5 ~- [# v9 O- p( m" d3 z8 n3 M* q
$ s8 S9 t- p# F
齐心协力绘蓝图,乡村振兴正当时。菏泽,守着黄河入鲁的大门,菏泽,这朵在坚韧中成长的“黄河之花”,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
|